[书评] 我还是想你,妈妈:101个失去童年的孩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 心得

 图片 第1张   
我还是想你,妈妈:101个失去童年的孩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
Последние свидетели: сто недетских колыбельных
作者: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 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
译者:晴朗李寒
出版社:猫头鹰出版社
出版日:2016/09/06
 

 图片 第2张  
全世界的幸福都抵不上无辜孩子的一滴泪水。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2013德国书商和平奖、2013法国梅迪奇文学奖
◎50年来首次以纪实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
◎台湾版独家作者序、首刷限量作者签名
 
2015年是二战终战70周年,ISIS持续恐攻,难民潮中海滩的小男孩引起全球关注,2014年俄罗斯与乌克兰爆发危机,普丁的强人政治再次受到注目。这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亚历塞维奇别具意义,她花费三、四年书写,记录超过500人的对谈,收录101篇故事。从战争时年仅2到15岁的孩童回忆,拼写出一个世代的声音,一幅不同的人性图像。
 
「当时像我们这样的人很多,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父母,即便父母已经死了,他们仍会继续寻找……」
 
不要把我妈妈埋进坑里。她会醒来……
对他们来说,死亡,不是从课本上学会的,而是用他们纯真的双眼。
二战期间在苏联有100万儿童死亡。假使透过这101个孩子的眼睛,我们是否可以看到战争的真相?不再是胜利与荣耀,而是疯狂与荒谬。
我是没有童年的人,代替童年的,是战争
这里没有英雄、没有名人,每个都是平凡人物,但他们的真实经历却比小说更惊人。即便孩子们不必上火线作战,但在战火中成长,在行刑者与受害者之间长大,看着俄罗斯军人与德军交替出现,见过无数尸体,有个孩子说他以为战争中只有男人会死亡,原来女人也会死。有的孩子说,战争在他们的想象中是一生最有意思的大事,是最大的冒险,当真正的战争发生在眼前,人们却都傻了,变成了哑巴,只能瞪着恐惧的眼睛。他们的童年在战争里学会挨饿、也学会祈祷,最终成了没有童年的人。
透过战争我们看见人性
书写的内容夸越1917年到今日,如同启示录般的文学,用多种声音拼贴出时代全景,精确描写人性与社会。不只是记录事件和事实,也是记录人类情感的历史。我们因此了解在事件中,人们如何思考、理解、记忆,他们相信与否,他们面对哪些希望与恐惧。亚历塞维奇说:假如我们不去记录,在数十年后我们会很快地忘却,或是拒绝面对。或许我们从来不明白何谓战争的真实,那不是英雄主义、家国光荣,或用战争换取和平所能掩盖的,唯有透过如此贴近真实的文字,才能让我们体悟战争的残酷。今日在世界各地仍旧不时发生战争与恐攻,处于和平地带的我们,唯有直视这些苦难,才能面对与理解,或许才能再次唤醒人性的良知,与了解生处和平地区的我们何等幸运。
 
 
 图片 第3张  
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
Svetlána Alexándrovna Alexiévich(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
1948年生,记者出身。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因为作品在国内被禁,电话被窃听,被禁止参加任何公开活动,因此她2000年离开家乡,受国际避难城市联盟协助流亡欧洲其他国家。
其作品以新文体写成,此为诺贝尔文学奖从未出现过的体裁。这样的写作技巧,来自俄国口述传统。让世人得以看见映射众多情感的世界,透过拼贴许多声音,使作品介于报导文学与散文之间,是一种记录真相的文献文学。
她每部作品都花费数年书写,访问数百人,对象跨越数个世代,从1917年到今天。可说是关于苏维埃灵魂的长篇史诗。其描绘的人性拼图和提出的问题,使其作品不仅是关乎苏联而是甚至于全体人类。
除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与1999年赫尔得奖,其作品获奖无数,《战争中没有女人的脸孔:二战中女性的声音》获得2011波兰安格鲁斯中欧文学奖、2011波兰理查德德‧卡布辛斯基奖报导文学类。《车诺比的悲鸣》获得2005全美书评人协会奖、1996瑞典笔会图霍尔斯基奖。《二手时间:最后的苏维埃》获得2013法国文学界四大奖──法国梅迪奇奖散文类、2013德国艺文界最高荣誉──德国书商和平奖。
 

  图片 第4张  
 过去就曾经读过这种以叙述战争背景为主的文学作品,所以对于面对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噩梦早已有心理准备,只是在读《我还是想你,妈妈》的时候,从中产生的情感与痛楚却比之前读过的故事还要深刻,也许是因为它是以孩子的角度去诠释战争所带来的悲歌与浩劫,即便他们当时不懂得战争的残酷、无情,但是能从他们的童言童语当中感受到不断从天而降的飞弹炸毁村庄,那些断垣残壁、尸横遍野景象好像都历历在目,相当真实又怵目惊心,即便没有亲眼见证,却也足以从那些字句想象出当下那种失去家园、挚亲的伤痛与心碎感。
 这一百零一个故事的篇幅并不算很长,所以读起来并没有什么负担,且每篇呈现的场景与故事都不尽相同,有的只是因战争流离失所,有的则是失去最挚爱的亲人,但我觉得这都不是什么新奇的事,这些故事最令人精艳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很直接的叙述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也没有特别去描摹在战争底下的紧张氛围,但是我们却可以依凭着最质朴、单纯的文字去了解当时的窘迫和惨状,而且很令人敬佩的是,作者竟然能把成年人回忆过往所用的言语转化成孩子稚嫩的口吻,让人更容易就能体悟到年幼纯净的心灵就受到创伤的感受,也许当下他们年纪还太小,不懂得自己所经历过的是怎么样的梦魇,但是由我们成熟的思维去解读他们的故事时,便会发现许多更叫人鼻酸的事实,这就是为什么在体验过这一百零一篇悲伤故事后,能够久久无法忘却心里复杂又难以言喻的感触。
--
 不得不说,这本书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真的是实至名归,很少人用这种片段回忆的形式去呈现战争,也很少人能用最纯真的字句去描绘血淋淋的残暴世界,而且每个故事虽简短却都令人印象深刻,有时可以从中看透人性的善恶,有时又能从中看到人们是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彷佛觉得自己也正亲身体验故事中那些被尘封的沉痛记忆,用整个灵魂去感受战争的疯狂与可怕。
 我们的心灵也许未曾受过伤,但是藉由这些失去父母的孩童眼里可以看见难以从他们心里抹灭掉的黑暗禁地,可以了解到他们的内心是多么地害怕、不安,当死亡近在眼前时,他们又是多么地痛苦、无助。
 我们很幸运地逃过战争的肆虐,不必经历这段没人愿意回想起的历史,但不代表我们就要忽视战争带来的威胁,以及它留下的疮疤,当我们正视这些过去的黑暗时代,我们才会领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了解到也许世上最糟的事情都比不上战争的惨烈,除了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平和,还得学着去替人祝祷,毕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仍有人困在战争的风暴中,心灵受到一次次的摧残、凌虐。绝对没有人能凭空想象出受到战争波及的难民生活有多么的苦,但是透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去理解、想象他们可能经历的一切噩梦,也许我们不能帮助些什么,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历史重演,将更多爱传递给更多人,终有一天或许能缝补曾经失去童年的孩子所留下的疤痕。
 
 
 图片 第5张  
以下同样为以战争为背景所写的故事:(点击书封可以进入本站书籍页面)
 
           留下我悲伤的故事                      母亲的秘密
 图片 第6张   图片 第7张{Book}《留下我悲伤的故事:莲娜.穆希娜围城日记》 试读心得 {Book}《母亲的秘密》My Mother's Secret 心得  
 
                偷书贼                                 安妮日记 
 图片 第8张   图片 第9张
 
《留下我悲伤的故事》和《安妮日记》都是在战争期间的小女孩把亲身经历的种种纪录下来的日记
《母亲的秘密》主要是描述纳粹统治期间,藏匿犹太人的故事
《偷书贼》也同样是以纳粹时代为故事背景,描述小女孩莉赛尔在战乱期间被送到寄养家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