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老电影,看过后只能感叹《American Psycho 美国杀人魔》不愧是Cult片界的传奇。本身不特别享受血腥画面的我其实回避了这部电影好一段时间,到终于狠下心在Netflix点开后,发现这部另类「喜剧」果然有其魅力所在。
看完电影后不免俗地搜寻了网上各种影评分析,亦看了不少电影拍摄的趣闻,所以打算来纪录和讨论一下。
1. 导演Mary Harron的解读:他当然有杀人!
Patrick Bateman究竟有没有杀人?还是一切只是他的幻想?二十年来,争执不休的这个问题在Mary Harron眼中其实早有定案:
"One thing I think is a failure on my part is people keep coming out of the film thinking that it's all a dream, and I never intended that.(走出戏院的人总是觉得所有一切只是一场梦,而那从来不是我的原意——这是我做得不好的地方。)
All I wanted was to be ambiguous in the way that the book was. I think it's a failure of mine in the final scene because I just got the emphasis wrong.(我想将原著模棱两可的感觉带到大银幕上,而电影最后一幕的重点显然错了,我认为这是我的错。)
I should have left it more open ended. It makes it look like it was all in his head, and as far as I'm concerned, it's not.(我应该留下更开放式的结局,现在的结局似乎影射杀人只是他的幻想,但就我所理解——那并不是幻想。)"
Mary Harron说得没错,电影完结的方式确实很像在暗示一连串疯狂杀戮只是Patrick Bateman的疯狂幻想,但如果从他确实有杀人的角度来分析,这些证据也依然解释得通:
光洁如新的公寓 - 公寓主人的眼神明显有点诡异和闪缩,并且让Patrick Bateman永远不要再回来,似乎暗示她知道些甚么。她清理了现场,原因可能是律师/Patrick Bateman的父亲让她帮忙、甚至是自主,至于闭口不言的原因是收受了贿款或不愿意楼价下跌。
记事本上的涂鸦 - 涂鸦和杀人并不矛盾,只是进一步反映Patrick Bateman精神失常。
出现在伦敦的Paul Allen - 律师在伦敦见到的并不是Paul Allen,只是又一个与Paul Allen相似的投资银行副总裁。
这三种解释自然都是极其荒诞且不可能发生于现实的,但考虑到《美国杀人魔》建立的世界观本身就是荒谬滑稽的,所有「正常」(人性)的举动在这个世界中才是「不正常」的。
电影不断透过视觉画面强调,出现过的所有投资银行副总裁全都是「可相互替代」、「缺乏独特性」的,外表上,他们全都是年轻白人男性,年龄相仿,甚至连发型、西装和眼镜设计都如出一辙;从展示名片的一幕可以看出,他们拥有一模一样的职位、电话、办公室地址,区别他们的只有名片设计和字体这些微不足道又可笑的小细节;更别提他们一直不断互相认错——Patrick Bateman将餐厅中的不知名男性认错为Paul Allen、Paul Allen将Patrick Bateman认错为Marcus Halberstram、在Patrick Bateman杀人的晚上Marcus Halberstram声称他们一起共进晚餐……
▲Patrick Bateman、Paul Allen和Marcus Halberstram都配戴相同设计的眼镜
▲如出一辙的名片(公司、职位、电话、地址)
名字是身份的象征、身份的体现。而在这个世界,所有名字却都被证实是不可靠的。
考虑到这点,Patrick Bateman杀了Paul Allen而没有任何人发现或在意,其实才是最合理不过的——毕竟这种自我中心到极点的自恋性人格才是《American Psycho》世界观的一大重点啊。
所以你问我Patrick Bateman究竟有没有杀人?
噢,他最好有!
2. Patrick Bateman原本是由Leonardo DiCaprio出演?
刚好迎上《美国杀人魔》首映二十周年,最近有一篇新的访问,由原著作者Bret Easton Ellis、导演Mary Harron、男主角Christian Bale(基思顿比尔)和其他几位演员进行对谈。
其中一段提到,片商原本属意Leonardo DiCaprio(瑞安纳度狄卡比奥)出演Patrick Bateman一角,甚至已提出高达两千万美金的天价合约,只等对方点头。导演Mary Harron激烈反对此选角:
"Obviously, I think DiCaprio’s a great actor, but I thought he was wrong for it. I thought Christian was better for it, and I also thought, and I think my instinct was right on this, he carried enormous baggage because he had just come off Titanic and I thought you cannot take someone who has a worldwide fanbase of 15-year-old girls, 14-year-olds girls, and cast him as Patrick Bateman.(瑞安纳度当然是个优秀的演员,但他不适合这个角色。我认为基思顿更合适,而且瑞安纳度刚拍完《铁达尼号》,偶像包袱实在太巨大——他的粉丝大都是十四五岁的妙龄少女,你不可能要他担纲饰演Patrick Bateman。)
It’ll be intolerable, and everyone will interfere, and everyone will be terrified. It would be very bad for him and very bad for the movie. Because everybody will be all over it. They’ll rewrite the script and all the rest. And I knew I could only make this work if I had complete control over it, over the tone and everything.(人们必定无法接受,而且会惊慌地干预电影的拍摄。这对他本人和电影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所有人都会想参一脚改剧本——改任何能改的。而我知道,如果自己不能对包括基调在内的所有一切掌握主导权,我一定无法好好展现这部电影。)
The other thing is, a lot of the plot depends on people mistaking Bateman for someone else. Not a lot of people look like Leo DiCaprio.(而且,故事的其中一个重点在于人们会认错Patrick Bateman为其他人,但瑞安纳度实在说不上是大众脸。)"
无比幸运的是(对观众而言),瑞安纳度最终拒绝了片商的提案,我们才能欣赏到基思顿版本的Patrick Bateman,而不用被迫看到崩坏的Jack成为杀人狂(笑)。而事实也证明,基思顿确实是不二人选,他成功诠释出Patrick Bateman自恋自大而又空虚空洞的灵魂,成就了一代传奇的黑色幽默惊悚喜剧。
3. 《美国杀人魔》音乐剧——大胆而危险的尝试
▲2013 伦敦版《美国杀人魔》
▲2016 纽约百老汇版《美国杀人魔》
《美国杀人魔》能改编成音乐剧?初听有点怀疑耳朵,虽说是黑色幽默,但情节毕竟牵涉到不少血腥惊悚的画面,又该如何搬上舞台?
《美国杀人魔》在2013年第一次改编成音乐剧,并在伦敦公演,由Matt Smith(我们亲爱的《Doctor Who 神秘博士》第十一任博士)担纲出演Patrick Bateman,至于2016年的百老汇版则由Benjamin Walker主演。我没有机会亲睹现场表演,但有在Youtube上听了伦敦版的原声带,惊奇地发现这电影真的能改编成音乐剧……而且我还蛮喜欢的!歌曲走八十年代电子风,抓耳、明快又有点庸俗——实在不能更适合《美国杀人魔》的时代背景了。不过考虑到《美国杀人魔》本身就是一部小众「邪典电影」,剧情非常不合家欢,所以可以想象到此音乐剧受众也会比较少。事实上,公演后观众评价也颇为两极,尤其百老汇版公演短短不足两个月就停演,更可见普罗大众的不接受。
个人而言,我只是零零碎碎地在Youtube上看了少许百老汇版的片段,感觉它确实不太像传统音乐剧,基调黑暗别扭那是自然的,歌舞也说不上精彩(当然,歌曲写得浅白肤浅,更大可能是故意呼应故事主旨),但如果本身有看过电影,则我认为颇能体会到当中的讽刺和乐趣。
伦敦版《美国杀人魔》的〈Not A Common Man 我非凡人〉:
最后,看完《美国杀人魔》心情忧郁?看看下面这段恶搞影片心情立即变好哈哈哈哈(太搞笑了我不能不分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