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光晶:是谁改读了我的名字 | 咬文嚼字

 图片 第1张

解光晶:是谁改读了我的名字 | 咬文嚼字原创 分水岭文友 50:00

 图片 第2张

我的大名叫六安,姓六(lù),名安。曾用名皋城,皖西,六安州,乳名大六安。这段时间,因为我身体生病的原因,正忙的晕乎乎的,突然央视的几个主播一直叫我六(liù)安,我才知道我的姓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改读了。虽然名字只是个符号,但当别人把你的姓写错了,甚至把你的姓都读错了的时候,是不是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呢?

首先简单说说我名字的由来。一般人起名字,基本上都来源于自己的父母,我的名字据说来源于赫赫有名的汉武大帝的钦赐(我想问一下汉武大帝,你当时是叫我六(lù)安呢还是六(liù)安呢?)。有民间传说汉武大帝取六地周边的安丰、安风等地首字,赐名“六安”,意为“六地平安,永不反叛”,到底他有没有说过这句话,似乎没有定论。

 图片 第3张

接下来, 我主要谈谈我姓的本义和读音。声明一下我不是文字学家,也不是音韵学家,我所讲的都是这些学家们考证过的。探究一个事物的本质,抽丝剥茧、追根溯源是个必经的过程。大家都知道,文字的演变是从甲骨文开始的。在甲骨文里“六”字有这么几种写法。(《甲骨文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从形状上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像过去的草房子呢?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在《甲骨文字典》里说过:“六像两壁架有一极两宇之棚舍正视形,此为田野中临时寄居之所……即古之所谓庐。……庐、六古音近,故‘六’得借为数词六。”还有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在《字源》里也说:“‘六’像结构简陋的棚屋之形,本义当为‘草庐,’为‘庐’字初文。庐、六古音相近,故可假借为数字”。总而言之,他们两位的意思,就是我的姓是个象形字,造出来最初的本义就是上古人居住的草棚子。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仓颉造的字不够用了,就把我临时当作数字借用一下,结果这一借就再也还不回去了。所以,“六安”的“六”,从最初造出来就不读liù,只是后来借用为数字后为了有所区别换了个读音。

其实在我们大六安的方言里,“六”字是个入声字。所谓的入声字,就是发音短而急促。在今天的六安方言里,至今还保留着很多上古和中古时期的入声字。比如白(be)、黑(he)、雪(xue)、角(jue)、药(yue)等等。所以“六”作为入声字应该读作lu,在我们大六安也有个别地方读作le,而不是读作第四声lù。不过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已经没有了入声字,保留的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Lu变成lù我还能接受,因为大家都是这样改的,毕竟入声字和方言在现代官方语言里都不用了,所有入声字经过舒化后也都归到平、上、去三个声调。Lù就是Lu或le舒化后归到去声里的官方规范发音。

以上简单说了“六”的本义和读音,我现在就要问问央视了。据我所知我的姓在大六安的老百姓口里读作lu,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吧,在官方语言里作为地名读作lù,估计也有一两百年了,怎么在你们口里突然就变成liù了呢?早在2016年央视主播郭志坚就把我的姓改了。当时郭还晒出了2012年推出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六”的读音作为证据。我今天把他的微博找出来,仔细看了看,发现“六”确实只有一个读音liù。但有两个问题,不知道当时的郭志坚先生看到了没有?一是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删除了以前版本的作为地名时“六”(lù)的注释,二是第6版作为liù读音时,所有注释没有一条是关于地名的。所以,我还想问问央视,既然你们把《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发音书写的唯一依据,那么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六安”作为地名的读音及解释了,你这个读音“liù”的依据又是从何而来呢?这到底是央视故意视而不见甩锅给商务印书馆,还是商务印书馆刻意为之挖下的坑,我大六安子民表示不知道。

我的姓是远古祖先智慧的结晶,读音也是远古祖先创造发明。我的姓名权在大六安人民的手里,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和肆意践踏。古话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姓是根,是本。根与本都不要了,还谈什么文化传承?

再次重申一下,我的官名叫六安,姓六(lù),名安。民间叫我六(lu)安或六(le)安。曾用名皋城、皖西、六安州,乳名大六安。

纸质报刊联盟

排名不分先后

热忱欢迎兄弟报刊加盟选稿

《安徽工人报》副刊 胡茂勇《安徽法制报》副刊 陶必福《东部》杂志 李明亮《贵港日报》副刊 高 瞩 《北海日报》副刊 庞 白《未来》杂志 王贤友《乡音》杂志 姚文学《曲靖日报》副刊 黄官品《东方文学》杂志 付 力《旅游散文》杂志 张昌爱《皖西日报》副刊 流 冰

本刊编辑

赵克明 戴晓东 庄有禄 王明军 庆 红

项 宏 苏 恩 李同好

值班编辑 赵克明

美术编辑 杨文民 戴 剑

解光晶,男,49岁,金安公安分局民警,六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六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图片 第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