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冰:七姨婆和她的老街 | 散文原创 分水岭文友 30:35
小镇有新旧两条街道。老街两边大部分是近百年的老屋,青砖灰瓦,临街的一面大多为木板铺门。街面很有特色,青石铺就,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上面已被打磨得十分光滑,中央部位那道独轮车轧出来的车辙,隐约显现出老街当年商贸繁荣的景象。两边的屋檐下虽留有槽沟,一到梅雨季节,许多的生活垃圾还是从不太畅快的阴沟浸漫到街面上来,腐臭便笼罩了整个街道。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激荡古镇,马路两边仿佛一夜之间冒出了许多的房屋,一直延绵数十公里,仍有老街的许多居民在悄无声息陆陆续续地向新街区迁移。
老街蓦然间沉寂了下来。
七姨婆是在老街头出世的,忙碌了大半生,土淹脖子时横竖再也不肯挪窝了。好在老街还在,七姨婆每日拎一小凳屋檐下坐着,看街,看街上稀稀拉拉的行人。如果有戏耍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她便颤巍巍走过去搀扶一下。
早年,七姨婆还是丫头片子时也时常跌跤,今儿磕破膝盖,明晌崴着脚脖子,次数多了就总结出许多的经验,哪块儿该把脚抬高,哪块儿该把脚放平,到后来,即使闭着眼睛,也能凭记忆摸索着走得四平八稳。
而今,七姨婆走得就艰难了,活动的地盘相应就小了许多。只是呆呆地坐在自家门前,看孩子们奔跑,每每看到孩子们摔倒了,就照例走过去,在那孩子的屁股上拍打两下,再叮嘱几句,也有娃娃不耐烦,甩开七姨婆的手,抹抹眼水,又屁颠颠跑开去。她便跟在后面喊:“慢点慢点,当心跌倒。”大多时候,她喊得越凶,那孩子就跑得越欢,果真就再一次摔倒。
这个时候,七姨婆便没有了慈眉善目,两根精瘦的指条夹着那娃的耳朵:“叫你别跑就当耳边风,你这娃呦,回头再告你家大人去!!”
这样活着,七姨婆感觉挺好,挺舒心。
突然有一天,这平静的日子掀起了波澜,七姨婆的生活一下子就乱了分寸。
一面鲜艳的旗帜插在了老街的街头,粗壮的汉子们舞动着钢钎和撬杠,一块一块地撬起街面的青石来,每撬起一块,便裸露出一方湿漉漉的黑土,老街就像一条浅花裙子无端被火燎出了许多的窟窿。
七姨婆瞅着心就随着一阵阵痉挛。
“你们这是做嘛?”撬到七姨婆门口时,七姨婆禁不住就问。
“铺水泥方砖。”
“挺好的折腾个嘛!”
汉子停下来,斜眼瞥她一眼:“高一脚低一脚,再不修,等冬天上冻了会摔死人的。”
“也是哦。”七姨婆便不再言语,拎着小凳进屋去了,不敢看街,看了揪心的疼……
新铺的水泥路面确实平展,老街看上去也整洁了许多,年轻人的摩托在上面跑起来跟风似的。孩子们依旧在街头戏耍,高兴起来依旧屁颠颠地跑,经过七姨婆面前时,七姨婆就担心,就踉踉跄跄跟在后面嚷:“慢点,慢点,当心跌倒……”
然而,有这么一次,摔倒的不再是孩子,而是七姨婆自己。
从新大街赶回来的儿女们围在七姨婆的床头边嗔怪:“这街您都走了几十年了,怎么就这么不小心呢?”七姨婆苦笑笑:“街修平了,我咋就不会走路了哩?”
说着干瘪的眼眶里漾起一层淡淡的薄雾……
没几天,七姨婆终是走了。
出殡那天,送葬的队伍穿越新旧两条街道,硬是走了近一个小时,这才远远地将七姨婆的老街甩在了身后。
纸质报刊联盟
排名不分先后
热忱欢迎兄弟报刊加盟选稿
《安徽工人报》副刊 胡茂勇《安徽法制报》副刊 陶必福《东部》杂志 李明亮《贵港日报》副刊 高 瞩 《北海日报》副刊 庞 白《未来》杂志 王贤友《乡音》杂志 姚文学《曲靖日报》副刊 黄官品《东方文学》杂志 付 力《旅游散文》杂志 张昌爱《皖西日报》副刊 流 冰《教师报》文苑 蔡 静
本刊编辑
赵克明 戴晓东 庄有禄 王明军 庆 红
项 宏 苏 恩 李同好
值班编辑 赵克明
美术编辑 杨文民 戴 剑
流冰,报刊编辑,中国教育部规划课题组专家、作家编委,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已在《当代小说》《通俗小说月报》《清明》《写作》《文学报》《青春》《传奇传记文学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国内外数十家期刊发表作品近千篇,部分作品收入《意林签约作家十年典藏》、中国教育部规划课题实验教材等百余种图书,以及马来西亚PMR华文科预试试卷,出版专著多部,主编图书多部,曾获安徽省金穗文学奖、安徽新闻奖(副刊)、六安市“五个一工程”奖、市政府文学艺术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