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冰:一条河和一座城的荣光│人文地理

 图片 第1张

流冰:一条河和一座城的荣光│人文地理原创 流冰 51:0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循着这句名言,自然有了“邑不在大,有河则城”之说。

中国城市无论是都城或地方城市,其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毫无例外地都把城址选择在河流的沿岸,或距河流不远,这是中国城市选址的一条基本规律。河流,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部分,构成了城市人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要素,甚至,成为一座城市的不可分离的一种文化因素。通过对河流的阅读,我们发现——

文明,往往傍水而兴。

一条河和一座城的渊源

《辞源》载:淠水古称沘水,亦名白鹭河,一源在河南潢川县东,北流入固始合春河注入淮河;二源自霍山县南,北流经六安县至正阳关入淮。清同治十一年修的《六安州志》提到淠河的源头:“出州西南二百四十里金家寨之南山下”,又引郦道元《水经注》:“以霍山所出为正源”,有的历史资料干脆称霍山的漫流河就是淠河的源头,众说不一。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当下现状,汇入淠河的各类山泉、大小瀑布、长短溪渠众多,何为源头?作家胡传永曾在《中国有条河》中认为:目前淠河的主要源头有两处,一是现金寨县境内的天堂寨以及它的姊妹峰佛顶寨山峰和山体(西淠河主源);二是现霍山县境内的白马尖山峰及它的山脉(东淠河主源),顺北而下,沿途仍然有许多沟渠溪流汇入其中。

“淠河,是六安人的命脉,在陆路交通不便的时代,正是淠河便捷的水路成就了像麻埠、苏家埠、正阳关等这些史上名镇,大别山的麻、茶、木材、竹子等经济作物正是通过淠河进入淮河然后入长江,淠河在当时是大别山丰富物产的对外出口,也是六安人对外交往的最重要的通道。在淠河两岸的湾区,由于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非常适宜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在传统农业社会,淠河两岸的人民生活是殷实的。”老作家徐航是这样分析老淠河在史上对六安人的贡献。

淠河孕育出了一座座城镇,集大成者当属历史名城六安。

淠河上的渡口均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南北朝时六安的茶、桑就名声在外,这正是淠河的功劳,厚重的历史沉淀,淠河因商而兴。作家罗会祥的《正阳春秋》有这样的一段描述:“现在回想,正阳码头的盛景依然历历在目,淮(河)、淠(河)、颖(河)三水汇聚,天连水,水连天,云蒸霞蔚,烟波浩淼;河面上千帆云集,百舸争流,汽笛声雄浑而悠长。”

“司法之祖”皋陶不但在协助大禹治水、促进民族融合中建立不朽功勋,其主张的“明五刑、弼五教、刑期于无刑”的刑法思想,开创了中国司法之先河,与尧、舜、禹并称上古四圣;孙家鼐喝着这淠河水成为帝师、成为大儒、成为中国的一代圣贤;孙叔敖更是视淠水社稷为生命,才将治水大任担于肩上,筑塘修堰名垂千古……

新中国成立后,六安创造出惊天动地、名扬世界的人间天河——淠史杭工程,她是皖西人民用血汗甚至于生命铸就的一座历史丰碑;六大水库更像六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别山深处……

因水而生的歌谣和船工号子,犹如远逝的天籁之音,一个历史文化的符号,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因为这条河,还诞生出《大禹与筷子》、《水过岭》、《桃花坞与龙爪石》、《落水桥和龙盘石》、《扒娘河》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传说,每一个民间故事里都折射出一个史迹沉沉的六安,山水地理的背后,渗透和闪烁着浩渺文化和人文光环。

厚积千百年历史的淠水,潺潺流淌,传递给我们的是悠久厚重的六安历史和丰饶璀璨的河流文化。

一群人与一座城的疼痛

然而,一座城市的河流,在给城市带来繁盛、给人类带来福祉和文明的同时,其间还裹挟着灾难。有些河流是因常年失修而泛滥成灾,比如运河终端于杭州,本是上苍给予杭州的一段恩赐。它给杭州带出了天下粮仓,带出了宛如天城一般的华贵,也留下了乾隆六下江南的历史印记…… 然而,曾几何时,船行运河,只要闻嗅到一股河水的恶臭就知道杭州到了。究其原因,是人们长期忽略了“一条河与一座城”的关系,所以,杭州大力整治,手笔磅礴,才使运河杭州段回归到应有的光彩……

当我们在处理人与城市、人与河流关系时,总是想着索取,却没有想到反哺和感恩,我们究竟还给河流多少,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维系和呵护。我市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郑金强曾在早年的一篇摄影后记中不无伤感地说:“儿时,我常随母亲提着竹蓝到老淠河畔的‘下龙爪’洗衣、学游泳;骑着自行车来到古城墙边,先后用海鸥DF—1、美能达DF—300 留下了老淠河‘野渡无人舟自横’、‘碧水映红霞’的美景。时光飞逝,转眼间已届不惑之年,驱车旧地重游,老淠河已污秽不堪,满目疮痍,原本宽阔的河道已是垃圾如山,污水横流,采砂船更是星罗棋布,机声刺耳……”

现龄六十多岁的李大爷,作为在淠河上“摸爬滚打”一辈子的老渔民,对淠河充满了深深的感情。他告诉我们:“现在的淠河水不行喽,一天到晚都是浑的,哪敢吃?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污水都向河里倒,再清的水也禁不起这样的折腾。”

“幻想一条宽阔的河流/ 嘻戏的声音,沉入清澈的水底/ 手持鱼竿的少年/ 凝望搁浅的废船沉思/ 他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无所依傍/ 孤零零伫立于一片滩涂/ 弥漫的风烟缓缓袭来……”这是我市一位诗人眼里的老淠河。

2008年春,马育良教授和市内几位作家、学者一起率先完成了一条河流的文化寻根之旅,沿途一路看到老淠河的水正在枯竭,淠河流域的一些古老的文化正在消失,他们发出“我们不能失去淠河,更不能失去淠河文化”的呼号,这不是一个人的声音,也不是一群人的声音,而是一座城市的声音,我们赖以生存的六安难以舍河流而去,淠河,它是六安人的奶嘴,六安人的气脉,六安历史的踪影,六安文化的纽带。为此,市文联《映山红》刊物特别推出了一期“淠河行”专号,刊发了一大批充满忧患滴血的文字。其中某组诗中写到:“……掘沙机戮疼河流的灵肉/ 吼叫,撕破云朵/ 我患有‘矽肺病’的兄弟姐妹/ 我坐在阳光下昏昏欲睡的祖父母/ 谁能潜入河流的灵魂/ 沉默,已让我们苦难深重……”

历史悠远的淠河之于六安人,如同莱茵河之于欧洲人。如何把“母亲河”打造成为城市的符号、六安的新地标?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沿河楼盘、人文景观建设如何与河流有机融合?2008年8月,由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牵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挖掘淠河地域文化,促进淠河流域发展——我为淠河治理献一策”主题活动,这是政府问计于民、创新管理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反响热烈,应征稿件达177条,其中不乏见地和水准,很多已被市委、市政府采纳。教师进修学校的朱明宝先生以《以文化的高度打造名城六安》获取一等大奖,方案中就淠河西岸十里文化长廊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设想。网友光脚涉水则把老淠河治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水就是城市的灵魂”,并称赞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治理老淠河是明志之举,良善之举。马育良教授则在建议中详细地谈到了一些古迹恢复,一些遗址遗迹要加强保护,同时还要大力挖掘当地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为以后打通“茶麻古道”旅游专线做好伏笔和铺垫。

海纳百川,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了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把淠河综合治理工程作为首要工程加以实施。

一座城市的文化理想

一个城市拥有河流是天赐之福,治理好了可以使这座城市更加亮丽,如项链之于女人;但是,如治理不好,它就会像锁链一样地成为制约发展的阻力。六安城市化进程不可阻挡,老淠河问题愈发突出,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淠河是其中重要的方面。2009年5月26日,为加强对城区新老淠河的综合管理,使母亲河成为六安的景观轴、生态轴、发展轴,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城区新老淠河综合管理局。

2009年11月10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市政府联合发布“六安市淠河滨水城市设计”方案征集公告,决定将六安市区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滨河新区进行规划设计。提出滨水区域“一岛两岸”,同时,连接城区和河西新区“二桥”建设和老桥改造的完成,打破了中心城市西进的交通瓶颈,淠河西岸的河西景观大道、淠河景观带、金马新区和吴巷新村等工程施工全面铺开,如火如荼,城市西进的号角已经吹响。

这之后,市委、市政府陆续投资近40亿对位于我市城区的老淠河和淠河总干渠实施综合治理,随着老淠河橡胶坝建成蓄水,新、老淠河已形成近2.5万亩水面,5千亩两岸绿地的城市生态带。淠河水利风景区,规划总长56公里,其中老淠河长24公里,以及约5公里长的月亮岛堤岸,新淠河长32公里。景区总面积达29.4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6.27平方公里,景区内既有优良的水质、广阔的水域、葱郁的园林等自然景观,又有双塔摩青、上下龙爪、古城墙以及沙滩浴场、城市滨水广场、文化墙等人文景观,依城傍水,园林遍布,水质清澈,岛屿璀璨,绽开了淠水文明和河流文化的第一缕春光。

淠水流韵,既带动了城市空间的拓展,又改变了生态居住化境,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六安的发展。2010年,盛事连连,全国青年赛艇锦标赛、首届龙舟赛、国际女子沙滩手球公开赛以及首届中国国际羽绒节、第十五届亚洲赛艇锦标赛,月亮岛及东西两岸上演着热闹、精彩和激情,一个碧水蓝天相接、古城美景辉映的城市展开双臂,迎接八方宾朋。

2011年12月14日至16日,在江苏溧阳召开的全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会上,六安市淠河国家水利风景区正式获授证书和匾牌。

经充分的分析和筹备,2016年,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启动。淠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淠河中游,南临横排头水利枢纽北端,北至合六叶高速下游500米,园内淠河长43.7千米,总面积4448公顷,湿地率68.9%。公园内湿地包括河流、沼泽和人工湿地三类,具有纳洪蓄水和改善自然生态功能的作用,是全省重要湿地之一,也是大别山重要的水禽间歇地和越冬场所。

2017年工程正式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成为国家湿地公园。通过湿地能够保障作为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水为魂,滨水而筑,因水而活,依水而兴。如今滨水城市建设还未有穷期,城区的水面还在不断扩大和美化,我们期待着徐徐展开的水城画卷,能够呈现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明,傍水而兴,厚积千百年历史的皋城,气宇轩昂,蓄势待发。(说明:此文写作时间跨度为10年左右,一些数据无法核实,可能存在偏差,请大家见谅。本文图片摄影 郑金强 等)

流冰,报刊编辑,已在《当代小说》《清明》《写作》《阅读》等国内外数十家期刊发表作品近千篇,部分作品收入《意林签约作家十年典藏》、中国教育部规划课题实验教材等百余种图书,以及马来西亚PMR华文科预试试卷,出版有《何处是家园》《杠打老虎鸡吃虫》等多部,曾获安徽省金穗文学奖、淠河文学奖、六安市“五个一”工程奖、市政府文学艺术奖等。

吕树国:小时候│年少记忆

朱炳南:古镇祠堂何其多(3)│文史辑存

张军:顺河集的面馆│乡土风情

陆支传:天凉好个秋│心灵空间

李济民:睡在泥土里│弹拨心弦

王敏:等待时光的成就│美食记忆

祝俊生:大椒瘪子瓠子汤│美食乡愁

关闭赞赏功能

说明

近日,腾讯公众号功能升级,升级后的“赞赏功能”存在一定的不足,设置原创保护、开启赞赏功能时,页面出现的署名是赞赏账户名称。《分水岭》出于对作者的尊重,保障作者署名权,暂时取消赞赏功能,等待腾讯合理完善后择日恢复“赞赏”。再一次感谢大家的体谅和包容!

读者、作者须知

【叙事】可读性强,以短小说为主。

【散文】接地气的随笔、抒情、游记等。

【记忆】人事、村落、风俗和老手艺等。

【评论】见解独到。文艺评论包罗万象。

【诗歌】拒绝无病呻吟、晦涩难懂。

【传奇】扣人心弦,无论古今皆欢迎。

可以是见诸报刊作品,但必须未在其它微信平台推发过,篇幅3000字为宜,特别优秀之作可连载。请反复检查,杜绝错别字。所有来稿文责自负。

投稿:作品 + 个人简介 + 个人照片

投 @qq.com 专用邮箱。

 图片 第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