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坦军:老屋 | 散文原创 分水岭文友 13:23
老屋即是家乡的概念。
张家冲其实就是老屋。
张家冲本来就是老屋。
老屋不大,但也不小。
四面环山,向东有一条路,向北也有一条路,路是在山沟里蜿蜒曲折绕出去的,小河在路边,常年有水的,一处处小潭里,有鱼在石缝边,清澈,透亮,我们叫参条子,大人手指长,打个水坝,把潭水排干,鱼是逃不掉的,逮回家,挤去肚子中的胆肠,用筛子晒着,下面放些稻壳,烟薰,香的狠,辣椒干炒,美味!
说远了,回到老屋。
老屋不是虚名,真的很老。
盆地中央,并不是圆的盆地,南北向的,依山地形,一片小平地,不知什么年代,建了老屋。
至少有上百间,至少是五进。老屋有四道大门,正门朝东,西、北、南三面分别有大门,每道大门两边是厢屋,进门是大厅,空荡荡的,估计过去是有家什的。皖南古民居大厅正面墙上有画,老值钱了,要么是达官显贵,要么是状元先祖。我老家没有这荣耀,故而门厅只是大家会聚出入的厅。往里走,庭院,虽不大,但鹅蛋石铺的,雨天闪着亮光,太阳下也闪耀亮光,水顺着旁边的小沟流下去,钻进屋外的池塘。
老屋的建筑结构很特别,不同于皖南古民居,也不同于客家的古民居。老屋依着地形而建,南北宽,东西窄。每道门进去都有三进建筑,每进正屋都有回廊相联,回廊中间是庭院。四座大屋也都有回廊相联,里面住的人可以从各个大门出入。
记事时,老屋至少住了十多户人家。
估计是解放后政府把老屋分给了各个人家居住。
我家位于东大门右边的厢屋。两层,木结构,二楼是纯木板的,现存唯一,小时候玩藏猫的好地方。
上木楼有一木梯,宽板,九阶,没有扶手,但稳得很,大人小孩都能放心上下,这楼梯为珍品,一百万也不卖的。
老屋全是木结构,砖墙,小瓦,几百间房子全是木柱,木梁,木楔连接的,隔墙只到木梁沿,上面全部通透,梁上君子可以通达每家。真有一次,一个小偷进屋,被发现了,全村人喊起来,抓小偷,折腾了半夜,终于在被偷人家隔壁隔壁的隔壁阁楼里逮住了。
小时候天天在老屋里转,端一碗饭,顺着回廊转一圈,十几户人家吃什么全知道了,有时还能捞点油水。下雨天,大人不干农活,都聚集在四个门厅聊天。小孩们捉迷藏,这家钻到那家,可难找了……
老屋没有了。
不知道啥时候一间间,一户户拆了,翻建了两层楼房,外表壮观,但我心中失落,白墙虽然升高了,但小瓦变成了大块红瓦,灰砖没了,木梁没了,木柱没了,大驼小的梁架没了,泥地没了,记忆没了……
父母仍住在老屋。
前年改造老屋时,我和大哥商量,两间老屋不动,外间重建,现在想来太对了!整个老屋只有我家仍在!砖墙,木楼,虽然四面通风,但本色依旧,老屋队只有我家有老屋了!
你不想去看看吗?
纸质报刊联盟
排名不分先后
热忱欢迎兄弟报刊加盟选稿
《安徽工人报》副刊 胡茂勇《安徽法制报》副刊 陶必福《东部》杂志 李明亮《贵港日报》副刊 高 瞩 《北海日报》副刊 庞 白《未来》杂志 王贤友《乡音》杂志 姚文学《曲靖日报》副刊 黄官品《东方文学》杂志 付 力《旅游散文》杂志 张昌爱《皖西日报》副刊 流 冰
本刊编辑
赵克明 戴晓东 庄有禄 王明军 庆 红
项 宏 苏 恩 李同好
值班编辑 赵克明
美术编辑 杨文民 戴 剑
李坦军,1964年生。六安师专中文系毕业。现任金安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皖西学院环境旅游学院讲座教授。